bob全站下载ST系列RGB全彩影视摄影补光灯ST-50

城市漫步指南:我的台北之旅天气不似预期

来源:bob全站app应用    发布时间:2024-02-17 22:35:24
产品详情

  去台湾之前先回内地拿一些证件,试探性的问了一下责编能否向少数派借一台 vivo X100 Pro 玩玩,毕竟我作为 vivo X70 Pro 的老机主,一直也关注并好奇这代被无数人称赞的「影像旗舰」究竟表现如何。感谢责编的安排让我如愿。

  但本文并无商业合作背景,我只是用 vivo X100 Pro 拍了一些照片——对应的图片下方都有标注,同时在文末简单聊了聊我的使用体验,你们可以放心阅读,仅供参考。

  台北属于那种一直在我的旅行清单,但是却一直排不上前几位的城市。一方面,它的美食和风光让我着迷,热爱大海的孩子对于直面太平洋的汹涌碧涛毫无抵抗力,深夜在夜市的氤氲和香气中流连往返也是我梦寐以求的消遣。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大陆人(特别是像我这种希望以自由行的形式去旅游的)来说,台北乃至整个台湾地区的旅游门槛并不低,所以一直未能成行。恰逢疫情结束,台湾地区推出了针对旅居海外及港澳地区的大陆居民赴台签证。于是,没有丝毫犹豫地,我马上申请了相关入台证,并在一个月之后登上了飞往台北的航班。

  如果符合上述条件,只要在搜索台湾地区的「内政移民署」,通过「境外人士线上申办系统」申请「旅居海外大陆地区人民申请来台观光入境许可」并按提示填写内容即可。根据我的个人申请经历,分享一些心得给大家:

  这大概是我见过反应最快的政府流程,算上一次补充证件,整一个流程只需要 7 个工作日;

  入台证包括「三月一次」以及「一年多次」两种类型,后者会根据职业(是否为敏感岗位和行业)、旅居时间(旅居是否超过一年),以及工作情况(入职时长)等要素判断申请者所适合类型是不是满足,若遇到某些要素并无明确区只能够申请单次证或多次证的情况,也可以先大胆申请多次证,反正不合规也会被审核人员要求改成单次证;

  一般申请这项许可需要旅居海外至少超过一年才能申请多次证,但是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一年,或者学习 + 工作的时长超过一年也可以。

  本来在出发前已经计划好了很完美的计划,甚至根据体力设置了 Plan A 和 Plan B,但是再多的计划也赶不上变化,刚下飞机,我就被台北的阴天震撼住。它不是那种还能清楚看到一点云层纹理的阴天,而是毫无层次的灰白,从地平线的一头延伸到地平线的另一头。第二天,在我出发前往九份的路上,我在车上从细雨逐渐变成瓢泼大雨,雨势之大哪怕我已经给相机背包套上了防雨罩但是仍然浸湿,抬起脚都可以感觉到水流在鞋子里面晃荡⋯⋯

  虽然现在看来,记录的文字显得有些矫情,但可能确实期待了很久,所以还是有些影响心情。但是想到在台北只有四天,也只能尽快调整心态,临时对旅行的行程做了一些调整。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能够在阴天出游也是一个难得的经历。我们在视频和照片中见惯了蓝天白云或者壮丽的晚霞,能够在普通得还可以说「不尽人意」的情况下游览一座城市,兴许可以抛弃游客的「滤镜」,以另一种角度看看这座城市。也许还是只能走马观花,但就权当一个不一样的体验吧。

  从香港飞往台北的飞行时间其实并不久,只需一个半小时就可以落地台北。通过海关检查后,就可以从桃园机场搭乘机铁到达台北市区。因我们住的地方在小巨蛋附近,所以还多倒了一趟捷运。大体来说,台湾的交通还是较为方便的。但是要注意充值悠游卡需要备好足量现金。

  从住处安定下来以后,我们简单吃了晚饭后就前往迪化街。迪化街初建于清咸丰年间,19 世纪末以来一直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货、茶叶、中药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可能是因为台北已步入冬季,台北的天黑得很快,大概是五六点钟,天空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本来是因为我看到小红书上说迪化街是台北一条著名的老街,但其实我觉得其实台北每一条街看起来都挺老的。

  要说有什么不同,和其他街道相比,迪化街显得更为精致,咖啡和文创类型的产品也更多。入夜,迪化街显得更为宁静,灰白色的外墙爬满绿色的枝蔓,温暖的灯光透过木制的窗框射出,已经打烊的店铺中,只有一两盏灯孤独地照亮空荡荡的房间,还在营业的咖啡厅中,谈话人们的笑脸映在窗户上。不远处,一个肆意散发香气的鲁肉饭摊子前,食客充满仪式感地吹了几口热腾腾的饭菜,深悉一口气,再用一口饭菜把嘴塞满。

  在前往西门町路上,天空下起了小雨,原因是逗留时间不长,我感觉西门町有点像是广州的北京路步行街,有着发达的市民文化,花样多得唤不出名字的饮料,打卡的游客们,还有一两栋有点历史的建筑。

  随后我们去了宁夏夜市。夜市看起来是台北很出名的卖点,在不一样的地区都有自己的夜市,如北部的士林夜市以及南部的师大夜市。因此,本肉食爱好者对于这段行程充满期待。我们还没看到夜市的招牌,就已经感觉到空气变得炙热,弥漫着蛋白质和油在高温下共同释放出的诱人香味,人声和厨具碰撞的声音让本来安静的街区逐渐变得喧闹起来。夜市是一条大概两百米的街道,两边并排着各式各样的小吃,中间留给人的走的通道其实很挤,只能够刚好两人并排通过。蚵仔煎、无骨鸡排、广东粥、章鱼小丸子,还有不同的小吃在眼前像走马灯一样在氤氲中出现又消失。我们最后试了无骨鸡排肉串和铁板葱饼卷。

  第二天我们起得比较晚,于是在酒店附近一个小社区里面找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早餐店试试看。这是一家连招牌都是手写的早餐店,一对夫妻在经营,丈夫在炒意大利面,妻子在旁边做面皮,招呼我们进店以后,便让我们随便找地方坐下。铺面不大,可能也就50平,除了我们,只有一家人正在吃早餐。

  这里必须得说一下,台湾朋友的用词真的很可爱:「内用」还是「外带」?,就像香港的大楼保安离开都要在接待处挂个牌子「用膳」,把简单的事情都能说出仪式感。

  我们点了一个铁板烧饼卷,一碟黑椒牛肉面,一杯豆浆。铁板烧饼卷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用蛋饼把芝士卷起来,切开,再挤上番茄酱。我自己觉得在口感上不同的食材融合并不是很好,但好在面饼虽薄但是有韧劲,意大利面和芝士混合的香味也不错。豆浆是醇厚的。至于黑椒牛肉面——能清楚看到黑椒和面,牛肉倒是没看到几片。我在等着老板做早餐,突然觉得如果有能控制时间的机器,眼前时不时经过拿早餐的人,路边在细雨下轻轻摇晃红得惹眼的花……我希望有机会能够把最近一段时间单独剪出来然后一直循环播放。

  赤峰街给我的感觉并不像是一条广州东山口一样专门的「文青一条街」,路上没有很多潮人,从大马路上拐进一条稍窄的马路就进入了赤峰街的范围。整条街除了咖啡和文创商店以外,也有机车修理的店铺、鲁肉饭店、日料店,旁边挨着一个公园,一切少了一些刻意,但多了一些那么自然而然的舒适和合适。

  值得一提的是,街上有一家专门出售日本运来台湾的小物件的店铺,有陶瓷做的小玩偶,也有碗筷杯碟,木制的架子被塞得满满当当,灯光穿过缝隙,温柔洒在每一件物品上。可惜店家写明不可以拍摄,所以就没办法把店面记录下来给大家都看看。随后,我们正真看到店铺旁边有一个门帘虚掩的楼道通向上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上了二楼一探究竟。

  二楼是一个咖啡馆,和一楼一样,是木的棕色系作为主调,大面积的窗户和薄透如莎的窗帘增加了室内的明亮和通风,也让整体空间的感觉更加轻盈,巧妙地抵消了一部分棕色带来的压抑和沉闷。墙角放置了很多玩偶,餐边柜上放置了一些杯碟和马歇尔音箱。也许是出了旧物尽用的原则,部分桌子是旧式的缝纫机改装而来。我们找了一个角落里的位置,靠近阳台,既有安全感,又能感受阳台的吹来的清风,好不惬意。

  本来今天打算九份和十分,但是看了天气预报下午可能会下雨,所以就取消了去十分的行程。又因为刚好错过了从台北到九份的直达车,所以只能先乘车到基隆,然后再基隆搭车到九份老街。据说九份老街是宫崎骏《千与千寻》的灵感来源地,起伏的地形,中式老建筑的风格,光看着就有一种童话的感觉。在我脑海中甚至设想的不下二十个构图,到了九份就被瓢泼大雨冲的稀碎,顺着冲刷的雨水流进太平洋啦。写到这里,我又开始心疼我新买的摄影包了。幸亏没买贵的那个,不然我都不知道我能难受到什么程度。

  当然,既然来了,形式感还是要做足,芋圆还是吃了,红灯笼也拍了,芋圆好吃但是和我平时吃的芋圆并没什么不同,满街的红灯笼确实有点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灯笼是中华文化的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符号,但是现在很多地方已无这么一串连着一串的灯笼了。反倒在这里看到,听着耳边此起彼伏的韩语和日语,觉得有种陌生感。九份老街的路并不好走,一会儿爬楼梯一会儿下坡,却因此而遮挡了前方的风景,要真的走近看才能真正把眼前的景色看得真切,每一个转弯,每一条楼梯尽头都等待着。

  到了第三天,已经吃了太多顿小吃的我们决定还是吃一顿正式一点吧。搜索了一下,附近有一家眷村小馆,评分不低,价格也算合适(和内地相比其实还是有些贵,但是和香港的物价相比起来已经友善不少),点了三个菜,腐乳炸鸡、蒸小鲜以及一个炒丝瓜。大概 800 新台币,换算下来大概是 200 块钱。必须得说,店铺的出品确实比夜市的好上不少。腐乳炸鸡比之前在夜市上吃的不知道好多少倍,外脆内嫩,腐乳的香味把鸡的鲜嫩激发出来,蒸小鲜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把鱼先煎再蒸,下面铺了一些豆腐和胡萝卜丝和冬菇,鱼肉已经被蒸得软烂,鲜味足但不腥。底部的食材吸足了汁水,舀一勺浓厚和绵密。

  眷村是指军队在台湾为警察和军队等机关人员及其家属修建的宿舍区。这家餐馆名字中的「空」,就是指空军。用简单的话语表示,眷村小馆可能还带着来自大陆地区某些菜系的风格,和台湾当地的菜式和食材融合产生的一种饮食文化吧。时过境迁,「眷村」这个词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地理名词变成了涵盖饮食、身份认同、方言口音等方面的一个文化词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慕名而来。打开这个餐馆的社媒主页,最新的一条帖子是一个月前李安导演和餐馆主厨妻子的合照。

  我们进入餐厅的时候,直接把店里的食客平均岁数拉低了至少十岁。我们吃到一半的时候,坐在我们旁边的台湾食客(忍不住)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么「local」的地方都能找到。我们笑了笑说:我们也是找了很久才发现的这一个地区呢。两位台湾朋友露出满意的微笑。其实我们是在大众点评上看到的啦。

  吃饱喝足会我们前往华山 1914 文创园。华山文创园前身是台北酒厂,1999 年开始提供了各路团体进行艺术展览、音乐表演等文化活动,同时区内也有很多餐厅和咖啡厅。和工业风底色的园区相比,园区内的大量店铺都使用了木作为装修和商品的元素和灵感,虽然觉得有点俗套,但确实「日系」一词很好地形容了这些店面的风格。在文创园的另外一边,几支乐队正在演唱,一些厂房被改造成西餐厅,正在聊天,还有一些区域正在进行展览,其实不是很看得懂,但是人不多不少,在不同的店子里穿梭别有新意。

  最后一天的行程给了故宫博物馆。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近 70 万件文物和艺术品,多来自紫禁城、颐和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典藏。那些比较有名的藏品,《富春山居图》正在休息,「红烧肉」被借去南馆展览了,「大白菜」比我想象中的要瘦削。但好在也看到了褚遂良、苏轼、文徵明的真迹,也算是不枉此行了。和香港的故宫文化博物馆相似,台北故宫有很多虚拟增强装置,比如通过在画卷前张开双臂就可以像鸟儿一样俯瞰整个画作,以及在小房子里面播放纪录片。

  在故宫博物院游览完以后,我们回酒店拿了行李,前往自由广场作为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程。自由广场位于中正区,我对这个景点没什么特殊的偏好,只不过太有名,不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站在中正纪念堂的门口往广场眺望,国家歌剧院和国家音乐厅巍然对立,传统的中国宫殿风格的映衬下,反而显得以蓝白色为主色调的纪念堂显得有一点寒酸了。虽然去到只有四点多,但是因为天色已经变暗,也没看到什么好看的画面,就匆匆离开赶飞机了。

  对于大陆游客来说,台北的线上支付并不方便。就我这几天遇到的交易场景,百分百能支持现金交易,大概百分之六十能支持信用卡,大概百分之五十能支持 Apple Pay,大概百分之二十能支持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

  他们也是有自己的线上支付体系的,如 Line Pay 和「街口」,粗略判断使用还算广泛,由于时间所限没有过多机会了解,欢迎有相关经验的朋友在评论区补充说明。同时,有一些店铺会写明只地区发行的信用卡,这里也要注意。

  我们是按照每天 1000 台币的预算兑换现金,事实上用到第四天就已经不太够了。我们提议按照每天 750 至 1000 台币每人的预算兑换新台币,这样从吃饭、购物到交通都有比较充裕的现金能够正常的使用。同时,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现金用完,我也准备了一张汇丰银行的 world debit 卡,这张卡是借记卡,免除了被盗刷的苦恼外,这张卡最大的亮点是在境外付款不需要支付额外费用,同时,也可以在全球的汇丰 ATM 机免手续费取用当地货币,不需要直接在卡里面先存好对应货币,会根据即时汇率自动兑换。

  在这次和计划千差万别的行程里,我发现,最顺手的器材还是手中的手机。我这次使用的是 vivo 最新推出的 X100 Pro,作为一台主打影像系统的手机,也确实在记录生活中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作为 vivo X70 Pro 的老机主,时隔三年,我发现现在的 Pro 系列已经解决绝大多数的痛点,我对它的评价终于能从「再接再厉」变成「忍一忍就完美」。从「我在意的点上依然进步空间巨大」,到「只要可接受缺点就能够开心畅玩」,我认为这种进步还是值得机主更新换代的。

  我在使用 Vivo X100 Pro 在拍摄路灯时,所呈现的光晕并不美观,面对非点状光源的路灯亮部,光晕呈现条纹状,让我一度算法以为有 bug。

  Vivo X100 Pro 在拍摄时不时出现快门按键不响应的问题。有时候我摁下屏幕的虚拟快门按钮,但没有反应,于是我认为自身按错了,再按一下,但第一次的操作反馈这样一个时间段反应过来了,自己开始拍照,产生了感觉自己暗了一次其实按了两次的错觉,整个拍摄的节奏就会被打乱。手机确实需要一些时间和算力进行后台画面修正,但是最好有类似于 Load 圈或者提示用户手机当前的状态会更好。

  但是是因为vivo 的人像系统发展了很久,功能繁多,虽然按照默认设置就挺不错,不同按钮所代表功能的层级会互相影响,需要完全熟悉总系统的潜力确实还要一点时间。我也希望 vivo 可以一直在优化总系统的层级,不要让它像某个大厂的菜单一样越来越臃肿。

  另外,我还发现,当视频在进行弱光环境拍摄时,长焦镜头的调用并不积极,往往只能进行主摄裁切录制,在暗光情况下两者的分辨率和躁点表现真是天差地别。但我基本上不使用视频,说出来也只供大家参考。

  不过好在这样一些问题都只是软件优化的问题而非硬件缺陷,按照我的经验不久后应该都能在后续的版本更新中得以修复,所以如果你担心或已经遇到了这样一些问题,倒也不必过于担心。

  vivo X100 Pro 的长焦镜头采用豪威的 OV64B,和上一代的 vivo X90 Pro+ 长焦镜头一致,但是上一代的镜头等效焦距是 90mm,这一代的镜头等效焦距是 100mm(4.3x),从长焦镜头的角度来说,这 10mm 其实在观感上其实差距并不大。在上手真机之前,我就比较担心第三个镜头放在长焦,缺失了中焦的 50mm 至 85mm 会不会导致画面产生非常明显的劣化。

  就我个人体验来说,我没有感觉到 50mm 的镜头和 vivo X90 Pro+ 的独立 50mm(2x) 镜头在画质上会有什么明显区别,都是高度可用的水平。但我还是会尽可能避开使用 85mm (3x)镜头。毫无疑问,当使用 4.3x 长焦的时候画质是非常优异的。成像扎实,细节丰富,为后期的算法处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vivo 的夜景策略无疑是进取的。哪怕是在相当昏暗,没有路灯的照明,全靠店铺灯光照亮的街道,也能很好的完成提亮的任务,同时有着优秀的色彩还原能力及不俗的分辨率。也许得益于镜头和算法同步精进,画面在夜晚的表现力确实让人赞叹,只要屏住呼吸,特别是拍摄静态物体,都能获得不错的画质表现,和 X70 Pro 的长焦开启夜景模式时的糊成一团的分辨率和苍白的发色对比鲜明。

  我对于夜景的要求有两个,够亮和够稳。前者我认为 vivo 完成的无可挑剔,但是我希望 vivo 下一代算法还能够更进一步,缩短拍摄的时间或者提升对手抖的容忍度。目前来说,手抖或者拍摄主体造成的成像边缘模糊还是相对常见。

  vivo 的人像处理系统一直很稳定。在出游的全程,只要涉及人像拍摄,我都会把光圈调到 f/5.6 光圈,把滤镜调整成蓝调,然后就开始拍摄。时至今日,人像的发丝抠图已经相对完善,发丝能够识别,随着距离的变化,虚化效果也会变化。个人美颜功能也会相对自然,皮肤的纹理细节也保留了下来。但也还是上面的问题,一旦涉及算法摄影 + 夜景拍摄 + 大幅度运动或随机抓拍,画面就很容易糊掉。

  话又说回来,这次的台北之旅至少圆了我的台湾之旅的梦想。虽然和我的设想不完全一样,但是踏上这片土地带来的真真切切的实感也是视频和图片无可比拟的。感谢这一次自己的当机立断,用相机或者用手机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眼前的风景,尽管有些不如意,有些气馁,总归是一次独一无二的经历。期待和台湾在下一个晴朗的天空下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