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全站版appMT1魅光管安卓APP上线,下载详情地址

上海流动青少年用社群艺术记录城市边缘的生活体验|“沙粒今天”展览预告

来源:bob全站app应用    发布时间:2024-01-14 15:27:23

  临时公园是位于上海的性别友好创造性社群空间。我们的成员是十多名背景各异的流动/艺术家(及其它)青年及青少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以空间搭建、协同创作、共同生活等方式,编织起城市边缘的互助网络,展开公共空间的可能性。

  本次三明治在地创作支持计划(555 Found)中,,重新审视中心与边缘、帮助与被帮助、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参与本次作品创作和策展的都是公园的成员,年龄从14至23岁不等。大部分是从2021年就一起搭建公园的流动学生。这次展览和开放工作室,是临时在两年半内第五次把一间空办公室,转变成“公园”的行动。在工作坊中,临时公园的成员们一起捕捉、触摸作为边缘群体在城市主流叙事之外的生活体验,尝试通过动手创造,把每个人感受到的沙粒一样的体验揉在一起。

  8月26日,临时公园邀请大家来到展览《沙粒今天:装置与沙里瞬间》及临时公园的开放工作室。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站(2号线)步行可达(文末填写预约链接获得具体地址)

  为保证参观体验与安全,请来参观的朋友填写以上预约链接。目前已开放本周末8.26 &27 开幕活动预约、及9.2&9.3参观预约(暂无安排活动及表演)。后续开放日期及活动安排会更新在临时公园公众号。预约成功后界面将显示具体活动地址。此空间只是我们的临时活动场地,请勿将地址外传,以免打扰到之后的租客。

  这是一个位于工地对面空办公室里的展览和开放工作室活动。我们将首次展出公园在555 found支持下开始的“沙粒今天”中的《装置》《沙粒瞬间》《纸片》等作品,以及一系列雕塑延伸现场表演,传授在“沙粒今天”中产生的一系列“新常识”。

  展览期间,我们也会一起把展览旁的几间空办公室创造成“临时的”“临时公园”。它们可能会变成工作室、厨房、棋牌室、卧室.....与较为“静态”的展览对照,你能清楚看到公园充满生命力的、不断变幻的环境与状态。更重要的是,它反映的是我们对城市空间的重新想象和共同搭建。

  “沙粒今天”是临时公园从2022年10月开始、创作持续至今的社群艺术项目。我们在成员发起的各类活动和工作坊中,游荡在记忆与城市各处,搜集有形无形的边角料,将它们汇聚、转换成属于我们的上海“地图”《装置》。它是一个载体,见证了十来名流动/艺术家青年与青少年,以共同创作为方法,去审视、调整与事物关系的过程。

  最一开始,我们计划以出版小册子的形式来记录“沙粒今天”的活动。但是,在看着即将用于活动的空办公室时,有人想到:如果最后的“出版物”是一整间房间呢?我们正真看到窗户外刚刚开工的工地,一片灰茫茫的水泥地基上立着几个吊车,比起纸张,就想尝试以更空间性的形式,也就是装置——与这一片工地对话。

  或许可以把“沙粒今天”想象成一个龙卷风一样的容器,《装置》是中心,它触发、牵引出碎片般的创作与思考:散文、拼贴、徒步、速写、做饭、谈话、声音..... 它们关于:城市、迁移、叙事、食物、回忆......这些零散的事物,是我们在几十天的共同创作中留下的痕迹,无序地遍布在“沙粒今天”的时间与空间里。

  我们一直在寻找并等待一个合适的时间去分享“沙粒今天”。这个月,我们突然意识到窗外工地的大楼即将完工,因此,希望赶在施工结束前展出《装置》。除了展出《装置》之外,展览中还有一系列其他作品。我们将这次策展当作一个契机,去回溯和呈现那些沙子一样细腻细碎的体验。

  寒假的时候,公园在2021年刚成立时用的房间又空了出来,我们就正好用它来做“沙粒今天”。

  装置的创作中,生活空间、”工作区“和我们所建造的“地图”本身的界限并不分明。

  窗外的工地也是我们装置的一部分。做装置的时候,一周七天,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很刺耳的工地的声音。我们每天一边做装置,一边观察外面建筑工程的进展,窗外的施工速度远超于我们在这个小房间中的“施工”。还有吊车——其实这些吊车从两年前就在公园外面了,但可能因我们很多人都在开发区长大,对吊车已经习惯了,所以即使一直在视野中,也很少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在这次在地项目中,我们很多人才第一次真正“看见”了吊车。

  走进装置,伴随着吊臂的旋转,你可以感觉到玻璃外面正在施工的大楼在以更加快速地动作侵入高空,成为装置的一部分。

  555 主办团队给了我们很多自由,不用以结果为导向去创作。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有足够的空间去“玩”、失败、和让意外发生。这种探索性和非功利性的思考环境,对初高中生来说非常宝贵。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沙粒”是公园在新冠政策放开后的第一个活动,因此希望有机会能够重建过去几年被规矩渗透的城市生活。在构思沙粒时,我们大家都希望这是一个释放的、自由的空间,以青少年的散漫、生命力、和混乱为导向。

  因此,“沙粒今天“没有出勤要求、没有日程安排、房间也没明确的功能分区。一间不大的房间里,经常十几件事情、十几种声音在同时发生。

  我们的装置没有一点草图规划,在主题、结构、形态、质感上,都是大家一点点讨论决定下来的。比起分工明确地执行任务,我们感兴趣的是一种更有机和混沌的合作。用家具搭建装置的主要结构时,我们不是对应图纸去摆放,而是真的在装置里“搬家”,一群人进入家具中间,即兴地挪动、堆叠、拆解这些家具,时而退出来看一看它现在的形态,讨论它是不是满足我们对装置的想象,这样反复了很多次,直到感觉“对了”为止。

  本次展览的作品之《纸片》——又称“智慧精华”。其中有些的确如名字所说,它们的原材料都是做装置时没有全部用上的纸板和快递箱。你可以在上面看见我们在会议神游画的速写或者无意识留下的笔迹,《纸片》贯穿了“沙粒今天”的每一天,以一种特别而无意识地方式记录了每一个人的所思所想。

  或许我们是带着某个任务开始的工作坊,我们去滴水湖寻找泥沙,在重庆小面店附近拍摄水塘照片,去t村捡做雕塑用的破烂。我们一边吞咽面条,一边听工作成员杨帆讲他的各种童年趣事,八岁吃面吃到走不了路的故事。就着“回忆”的路,我带着大家去t村徒步。ChangSheng用四台电脑带大家用线上地图,去看十年前每个人生活过的地方。但是回溯起来,做事情是顺手干的,而看海、吃面、听故事、寻找我们在城市里流动散落的痕迹和回忆才是这些工作坊的核心。

  很多时候我有一种冲动,必须脱离集体、完全地去干一些自己的事情。无论工作坊或者活动的计划是什么,我最后总是自己在画画。这些画面记录的是从我的角度看到的城市。

  2月5日,我们去了滴水湖,我第一次看见海,无法把以前想象中的旷阔而湛蓝的海,和现在眼前的灰色的坑洼地像是沼泽一样的地方,明显地有几座吊车机。大家都太冷了,在岸边歇息,我一个人惆怅地向海的方向走了半个小时,背了很重的速写板,最后也没有画成。

  2月9日,公园成员ChangSheng带我们做了线上扫街,和新认识的朋友互相分享了记忆里的重要场所。扫街看到的小周高中门口的雕塑被青蛙用肥皂雕刻出来放置在装置的床上。

  2月12日,杨帆带我们去吃他从小吃到大的重庆小面。方案是两个人点一碗面,多要一些酱料,再要一碗免费续面。在去某公园的时候我脱离大家,跑进一家人的院里。那天下雨,我借了一户人家的滑板,坐在上面画速写。整整失联了一个小时,我的记忆再一次和大家的脱节。

  2月13日,之前在公园开会时,我问雨青关于“时间和地理上的远近”。从地理上,我家从来都没搬过,只是我一直在动,于是才有了景物的消失,“长大” 确实一步步推远了我和许多事物和人的距离。我想要做很多他人眼里荒度时间的事情:去小学的那条路上回溯记忆里的东西。

  和大家徒步时,我在重述成长故事的过程中发掘出新的东西;看到公园的大家以新奇的态度走我熟悉的路,像老鹰抓小鸡的队形拐进小巷子里……徒步到一半,我发现在一人流量很大的地铁站、商场对面,有一扇被抽走的墙,里面是被荒废的地方,我想带大家往里走,但大家太冷了,离开了我,最后我一个人在那块地方走了很久。

  春春从沙粒第一天开始到现在,一直零碎而断断续续,试图以笔加纸片/纸板的形式,将所察觉到的人、物品、食物、建筑……以她的感觉/感受为牵引进行创作,速写墙里冗杂了各种的、混乱、有粗有细的、零散的画与记忆。

  “沙粒今天”开始的第一天,Qingyu给每个人的任务是带一斤垃圾来公园,我们大家一起想怎么把它们转换成雕塑材料、运用到装置里。

  我们在后面的创作中也选择继续用在城市游荡时捡到各种“垃圾”、一次性的、廉价现成品做原料。一方面是因为成本,也是在与雕塑材料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并且明确的态度:与这些不值一提的、在城市中被新陈代谢掉的渣滓同盟。

  也有一些原料是非物质的。在我们通过工作坊以新的方式观察周边、或者进入记忆的时候,也在搜集想法和视觉上的原料。

  《装置》的原料是城市和记忆场所里的“边角料”,《沙粒瞬间》则是用《装置》剩下的材料,即“边角料的边角料”堆砌而成的,以不起眼的小瞬间和物件去再现“沙粒今天”的过程的作品。你可以在这个既像垃圾场、又像迷宫的狭窄台子里,像“寻宝”一样,顺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微缩雕塑,开始你的沙粒冒险。

  和其他临时公园的活动一样,《装置》的合作创作中产生了一系列应用场景非常特定又奇怪的的技巧、经验、常识、习惯。在一间没有通电、没有暖气的待装修办公空间,有限的照明和工作桌面,使用廉价的五金店、文具店材料,这样一个“初始设定”影响了我们创作习惯的各方面。由于只有一个通电的插口,半条走廊、两间空办公室只能公用一盏摄影打光灯和两个小台灯,插线板在两个相邻的办公室之间,做饭的时候会需要把灯拔掉只能用一个经常没电的无线灯。生活空间和创作空间的重叠、融合,生活在垃圾之中,坐在装置之中,在搭出雏形的床和桌椅上吃饭,用装置里的水瓶浇绿萝。

  十几个人的活动空间被限定成一个光所填充出的形状;这样一个场所要求我们每天穿过一条漆黑的走廊,从写字楼走进了另一个“沙粒今天”的空间,和垃圾/材料拥挤在一起,背靠徐徐变化的建筑工地。

  为了分享“沙粒今天”中不同寻常的创作现场,8月26日及27日,我们的成员将以随性、全新及混乱的实验表演形式分享材料、料理、就地取材游戏技巧等“新常识”。

  27号即兴表演,我们没事先的内容规划与时间安排,活动内容由当天参与的公园成员自动触发与接力,希望重现我们做装置时候的混乱。

  装置是一个多声道、非线性的、抗拒单一视角定论的媒介,我们把它当作一种“混乱”的介质。它要求观者以多角度的观看方式,去拼凑出自己的“阅读”,我们尝试用它打开一种全新的身份叙事(或者说非叙事)的方式。这一部分,Qingchen、Nayue和青停以她们作为创作者的角度,打开三扇向装置内部的窗户。

  我走出了小时候,那些记忆随之隐蔽在了一个角落,不知道它们可能将永久成为记忆。它们不是在走出的那一瞬间消失的,是一点一点慢慢消逝的,但却又是在我走的那一瞬间消失了。在沙粒期间,我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起我的记忆,就像是这里给了我机会去讲一样,从小到大我与机场有着很多关联,返程时的失落总能盖过去时的期待,机场往往是分离后要到的第一个地方,我在飞机上多次忍住了眼泪。

  我一直以来把一些石头当作宝石,但是空余的位置不够了。我想也就只有我会把它们当作宝石吧,不如把没有必要的东西放下,毕竟这些石头已经不能引起共鸣了。在沙粒期间,我第一次把这些记忆当作故事一样讲给大家。我明明拿的是普通的石头,但是大家像是有着和我相同的眼睛一样,用着有感情的眼光来看它们。我们坐成一圈,分享自己在装置中做的小床:我常常睡着不同的床,有一个床是我睡过最久的一张,它的床底很安全,因为是实心的——我花了7年的时间做到在上面睡觉不再那么怕鬼。后来我搬走了,再后来,雨青说我们每个人做一张床,我选择了去还原记忆里的那张床。

  我频繁地把它们从深处捞上来,留在装置里——原来我看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在看着过去。我把所有过去的事物,以现在的方式重新放在了装置中,不管曾经我在的老家还是来了上海后,家里都有一只等身的大熊,我两次都没能留住它。每天放学时路过门口的垃圾桶,总能看到那只大熊从里面露出一个头,我有过想偷偷捡的冲动,但是我放弃了,最后它出现在了沙粒那张小床上。

  在装置的对面是正在施工的工地,我们和工地之间有某种“共振”,我时常觉得我们的装置和工地之间是没有距离的,虽然隔着一扇覆满灰尘的玻璃窗和一条小马路,但我们(我们和那间房间和房间里所有东西)和工地在时间里所承受的东西几乎是一样的—声音,一些尖锐粗糙没有节律又沉又重的机械声。

  在闭上眼睛的时候,这座城市就是以我们和工地作为单位构成的,无数个人群和工地构成了城市。

  机械仓鼠驾驶着沪C牌球形汽车穿梭在高楼之下,在地下单间里嘶吼晃撞墙壁。塑料树枝是没有声音的,更没有呼吸。一切大而响亮合理存在的声音是机械的声音,我们对此都不感到奇怪和陌生,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时间里,我们都在城市里听到地铁车厢摇晃的声音,工地重物的声音,汽车发动机的声音,空调机的声音……

  把装置垫高的软玻璃时常给我一种湿答答的感受,类似下过雨后的地面,足够透亮的承接着自然光和灯光的存在和所有事物偶然的倒影,倒影的波动在一种半凝固的状态里,非常浅淡的存在着。使用软玻璃做地垫材料也是非常临时且重要的决定,我们想去寻求到一种初始和空白的底基,在尝试把天花板拆下来当地板失败后,想到房间地板它本身所拥有的初始感,选择软玻璃把房间切分开,垫高,让它可以像漂浮着一样。积水只会出现在凹陷着的地面上,当窗户外的天空被倒映在软玻璃上的时候,像打开了另一种空间的可能,事物被延展的想象。

  这次策展一直被紧迫感压着。大多数成员今年满18岁了,比起前两年,能参加活动的时间更明显地被兼职和学业这些外力挤压,这是我们这个夏天没法忽视的变化。跟着时间过去,外面的建造的大楼在完工后将变得坚固和永恒,但是公园大家的时间却越来越脆弱、“在一起”这件事情越来越“临时”。如果拖到明年,很难说是否还有可能一起策展?这个展览同时被施工和长大追赶着。

  为保证参观体验与安全,请来参观的朋友填写以上预约链接。目前已开放本周末8.26 &27 开幕活动预约、及9.2&9.3参观预约(暂无安排活动及表演)。后续开放日期及活动安排会更新在临时公园公众号。预约成功后界面将显示具体活动地址。此空间只是我们的临时活动场地,请勿将地址外传,以免打扰到之后的租客。

  原标题:《上海流动青少年,用社群艺术记录城市边缘的生活体验|“沙粒今天”展览预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